銀耳,,俗稱白木耳,,是一種常見的食用真菌,。銀耳的營養(yǎng)成分豐富,,含有蛋白質、多糖,、脂肪,、氨基酸、維生素D,、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銀耳是我國的特產,野生銀耳數量稀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福建古田的銀耳人工栽培技術獲得成功,迅速在北方推廣,、發(fā)展,。銀耳不再是名貴補品,不僅藥用,,更是百姓餐桌上的食用佳品,。
然而,食用鮮銀耳帶來的食品安全風險應引起重視,。1984年,,山東省東平縣暴發(fā)了第一起因食用變質鮮銀耳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為環(huán)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污染了培植中的鮮銀耳,,產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導致鮮銀耳腐爛變質,而培植戶唯恐浪費,,饋贈親朋好友或自家炒食,、涼拌變質的鮮銀耳,,導致老人、兒童及親友中毒,、死亡,。迄今,未見因食用干銀耳引起米酵菌酸毒素中毒的報道,。
總局提示消費者,,要正確辨別銀耳的質量。銀耳一般呈菊花狀或雞冠狀,,由10余片薄而多皺褶的菌片組成,。鮮銀耳純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彈性;干銀耳質硬而脆,,呈米黃或金黃色,。如干銀耳色澤過白,則可能是用硫磺違規(guī)熏制,。
此外,,消費者在購買銀耳后應進行合理加工。干銀耳經水泡發(fā)后,,應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黃,彈性好,,無異味,。如發(fā)現菌片呈深黃至黃褐色,不成形,、發(fā)粘,、無彈性,有異臭味時,,應丟棄,,不能食用。發(fā)好的銀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銀耳基底部發(fā)生褐變的部分,。銀耳宜充分加熱煮食。
遠離“鮮”銀耳,,預防變質鮮銀耳中毒
受培植環(huán)境及土壤的影響,,鮮銀耳容易污染致病菌并產生毒素,因此在人工栽培銀耳的地區(qū),,禁止在農貿市場出售自家采摘的鮮銀耳,。栽培銀耳的農戶,務必及時丟棄已經變質的鮮銀耳,切忌不要自家炒食,、涼拌鮮銀耳,,更不要將變質鮮銀耳饋贈親朋好友。
如發(fā)生嘔吐,、腹痛,,甚至出現黃疸、血尿及抽搐等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疑似中毒人群,,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并及時就醫(yī),。將剩余食物封存,送當地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機構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