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大多數(shù)艾滋病病例的HIV-1病毒是一種非常具有選擇性的病毒,。除了通常的宿主――人類和黑猩猩,它不容易感染其他的物種,。雖然這對于大多數(shù)的哺乳動物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然而對于人類卻使得尋找有效的艾滋病治療和疫苗變得更加的困難;沒有精確的艾滋病動物模型,,研究人員從事HIV-1病毒臨床研究的選擇有限,。
由洛克菲勒大學Paul Bieniasz的逆轉(zhuǎn)錄病毒學實驗室、Aaron Diamond艾滋病研究中心和Theodora Hatziioannou實驗室聯(lián)合完成的這項新研究工作或許可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在發(fā)表于《科學》(Science)雜志上的這篇論文中,,他們宣稱誘導一種略微改造的HIV-1病毒不僅感染了豚尾猴(pigtailed macaque),還首次在靈長類動物中引起了完全型艾滋?。?span>full blown AIDS),。
Bieniasz 說:“HIV-1只能在人類和黑猩猩中引起艾滋病,,而后兩者不是實用的模型,,不再被用于HIV/AIDS研究。我們的目標是要在新宿主中闡明HIV-1引起疾病的機制,。通過利用豚尾獼猴完成這項研究,,我們朝著建立一種普遍適用于預防和治療研究的艾滋病新模型邁進了一步,。”
盡管相比于其他大多數(shù)的靈長類動物,,豚尾猴缺乏對抗HIV-1病毒的一種抗病毒蛋白,,因此對病毒的抵御力弱一些,研究人員仍然不得不改造病毒和獼猴的免疫系統(tǒng)以實現(xiàn)誘導艾滋病,。
他們讓病毒具有一種由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生成,、可導致防御能力喪失的蛋白。隨后他們將改造的HIV病毒株從一只猴子傳遞到另一只猴子,,促進其適應新宿主,生成了6代感染病毒的猴子以及一種適應病毒,。即便如此,,猴子的免疫系統(tǒng)仍然能夠控制HIV-1感染。因此,,研究人員通過耗盡一種稱作為CD8 T細胞的白細胞,,暫時削弱了它們的免疫系統(tǒng)。
Hatziioannou 說:“當我們耗盡它們的CD8細胞時,,感染的猴子形成了接近反映人類患者狀況的疾病,。例如,它們感染了艾滋病相關疾病,,包括卡氏肺囊蟲性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這是艾滋病機會性感染的一個范例,。由于它重演出了HIV-1損害人類患者免疫系統(tǒng)時所發(fā)生的事件,,我們的方法有可能適用于開發(fā)針對人類患者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事實上,,如果得到充分地開發(fā),,這一獼猴模型還將大大改進研究。通常,,HIV治療和預防研究都依賴于HIV-1的近親SIV,,因為SIV可以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引起艾滋病樣的疾病。然而,,SIV的行為方式并不總與HIV-1完全一致?!拔覀?nèi)匀挥幸粋€重大的障礙需要克服:如果我們能夠在不耗盡CD8細胞的條件下讓HIV-1能夠引起艾滋病,,我們就可以替代利用SIV的模型來展開這一研究?!?span>
這項工作以及實驗室以往的研究還闡明了,,HIV-1和慢病毒家族的其他成員可以寄居到獼猴一類的新宿主的過程。結果表明,,避開或是遏制新宿主細胞生成的抗病毒蛋白是關鍵,。
“這一HIV-1感染新模式是多年來探索病毒與宿主抗病毒防御互作機制相關科學問題的結果。這些基本的見解使得我們能夠繼續(xù)改進這一模型,,”Hatziioannou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