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毒的根本辦法是避免采摘、采購和食用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夏秋季節(jié)天氣潮濕,有利于真菌生長,家庭采摘誤食毒蘑菇的風險增大。昨日,遼寧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提示,市民應(yīng)避免采摘、采購和食用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
潛伏期可長達幾十小時
毒蘑菇是一類可使人或動物中毒的大型真菌,其成分十分復雜,通常一種毒蘑菇含有多種毒素。中毒與否與烹調(diào)方法、食用量的多少、飲食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臨床表現(xiàn)較為復雜多樣。
食用蘑菇中毒后,根據(jù)中毒類型不同,會有10分鐘至幾十小時的潛伏期。中毒后,輕者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重者可致死亡。
鑒別有竅門?不靠譜!
很多市民對如何鑒別毒蘑菇有自己的小竅門,殊不知這些“方子”其實并不奏效。民間普遍認為鮮艷的蘑菇有毒,顏色普通的蘑菇?jīng)]毒。事實上根據(jù)顏色與形狀不能簡單區(qū)別蘑菇是否有毒。雞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紅菌等顏色鮮艷,美味可食;而灰花紋鵝膏、致命鵝膏等劇毒蘑菇,其顏色則為灰色或白色。
還有人以為長在潮濕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但是鵝膏、口蘑、紅菇中一些有毒種類恰恰生長在松林中。
同時,民間流傳著將蘑菇跟銀器、生姜、大米、生蔥一起煮,以液體是否變黑來判斷毒性的方法也不正確。事實上蘑菇毒素不能與銀器等發(fā)生化學反應(yīng),也就不能產(chǎn)生顏色變化。還有人相信有分泌物或受傷變色的蘑菇有毒,實際有部分毒蘑菇的確具有分泌物或受傷變色,但有一些多汁蘑菇受傷后有乳汁分泌,顏色也會變化,它們不僅沒有毒,而且還是美味食用菌,如多汁乳菇。
食用需謹慎,誤食速就醫(yī)
遼寧省食藥監(jiān)局提示,鑒別野生蘑菇是否有毒需要專業(yè)機構(gòu)和人員幫助,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避免采摘、采購和食用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同時,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如出現(xiàn)頭暈、嘔吐、腹瀉等癥狀,應(yīng)盡早采用催吐、洗胃、導瀉、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并立即前往醫(y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