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已接近尾聲,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卻仍在繼續(xù)。從3月在幾內亞的爆發(fā),到10月馬里確認首宗病例,成為西非第六個疫區(qū),這場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埃博拉爆發(fā)幾乎貫穿整個年度。在此辭舊迎新之際,Medscape對這一年埃博拉疫情的發(fā)展演變進行了梳理,現將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前所未有、挑戰(zhàn)、失控……全球醫(yī)學專家在描述這次史上最大規(guī)模、致死性最強的埃博拉爆發(fā)時,頻頻提及這些詞匯。
此次埃博拉爆發(fā),是西非國家?guī)變葋啞⒗壤飦啞⑷骸⒛崛绽麃啞ⅠR里、塞內加爾首次發(fā)現該病毒。此前,埃博拉更常見于中非國家,例如在1976年最先發(fā)現埃博拉病毒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蘇丹。
科學家們最初認為埃博拉是經由蝙蝠自中非傳入西非,這直接促使幾內亞禁止出售和消費蝙蝠及其他類型的灌木肉。2014年4月,研究者發(fā)現盡管與中非的扎伊爾毒株具有97%的相似性,但幾內亞的埃博拉病毒是一個新的毒株。
在今年以前,記錄在案的僅有2200埃博拉病例,其中68%是致命的。
新的埃博拉感染中,有20%與伊斯蘭的葬禮傳統(tǒng)有關:下葬之前,家族和社會成員清洗并觸摸死者遺體。
負責恰當掩埋尸體,避免疾病傳播的健康工作者遭遇了憤怒、恐懼的當地居民。這一反應促使WHO在11月7日發(fā)布綱領,指導如何在盡可能顧及當地宗教習俗的同時實施安全、有尊嚴的埋葬。
距離此次爆發(fā)開始已將近一年,美國仍在五個機場繼續(xù)監(jiān)控、檢查旅行者,尤其是來自西非國家的醫(yī)務工作者。
埃博拉的重災區(qū)利比里亞的情況或許有所改善,但仍然是“復雜而多變的”,在一項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稱在該國更偏遠的地區(qū),埃博的爆發(fā)正在越來越頻繁。
在11月9日至12月6日四周的時間里,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的病例數呈戲劇性的增加。
自這場史上最漫長的埃博拉爆發(fā)以來,截至2014年12月22日,8個國家共報告了接近19340例病例,其中有7518死亡病例。
近期,在2014年10月發(fā)現其首例埃博拉的馬里,報告了7例確診病例,6例死亡